券商中國 2019-03-22 16:09:32
傳統(tǒng)的大宗交易商已經(jīng)開始轉型做撮合交易,尋找標的、建立大宗股票池。公募基金、券商資管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要接盤方,大宗市場開始揮別過去走向成熟,從折價套利模式回歸到中長期價值投資。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大宗交易市場的動向往往透露出重要信息。通常折價的大宗交易市場,近日有一批股票獲得大幅溢價成交,甚至獲得資金的“搶籌”。
部分例子來看:
3月11日,中國平安、海螺水泥、五糧液、東方航空、南鋼股份、陜西煤業(yè)等多只股票溢價10%成交。
3月14日、3月18日以及3月20日,東華能源則連續(xù)獲得溢價10%的成交,資金“搶籌”意愿明顯。
回顧2月,只有1筆溢價10%的成交,為星源材質; 1月,也只有1筆溢價10%的成交,為神州數(shù)碼;然而截至目前,3月已有17筆溢價10%成交。
減持新規(guī)實施已接近兩年,曾經(jīng)火爆的大宗交易市場也已今非昔比。
據(jù)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傳統(tǒng)的大宗交易商已經(jīng)開始轉型做撮合交易,尋找標的、建立大宗股票池。公募基金、券商資管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要接盤方,大宗市場開始揮別過去走向成熟,從折價套利模式回歸到中長期價值投資。
日趨成熟的背后,大宗市場成交額和市場流動性卻遇冷。近一年來,大宗交易平均月度成交額為320億元,相較減持新規(guī)實施前的2016年平均的月度高達601億的成交額而言,接近腰斬。
大宗交易透露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價格,成交價格存在著折價、溢價和平價三種狀態(tài)。
一般來說,折價交易是最常見的,折價一般被視為是對接盤方流動性的補償;而溢價,通常被視為或存價值低估可能,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
截至目前,3月以來,大宗交易的平均折價率為-6.34%,創(chuàng)下近一年來的新高,即不少股票大幅折價成交。然而,卻有一批股票獲得大幅溢價成交,甚至資金在大宗市場“搶籌”。
尤其是3月11日,大宗交易市場出現(xiàn)多筆溢價成交。中國平安溢價10%,成交2筆,合計成交1474萬元;海螺水泥溢價10%成交4筆,合計成交2234萬元;五糧液溢價9.99%成交1筆,成交額為481萬元;東方航空溢價10%成交2筆,合計1249萬元;南鋼股份溢價10%成交3筆,合計274萬元; 陜西煤業(yè)溢價9.97%成交2筆,合計6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東華能源更是分別在3月14日、3月18日以及3月20日,連續(xù)在大宗交易市場獲得溢價10%的成交,資金的“搶籌”意愿明顯,根本不懼價格的走高。20日,東華能源的收盤價為9.79元,大宗交易的成交價達10.87元。
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前2個月,大宗交易市場溢價10%的成交極少。
2月,只有1筆溢價10%的成交,為星源材質; 1月,也只有1筆溢價10%的成交,為神州數(shù)碼;然而截至目前,3月已有17筆溢價10%的成交。
自2017年5月27日減持新規(guī)發(fā)布,已接近2年時間。不出所料,大宗交易市場主要參與方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減持新規(guī)要求大宗交易的受讓方在接盤股份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其持有的股份,因此大宗交易對于追求短期套利的投資者來說吸引力顯著下降,過去傳統(tǒng)的大宗交易商被迫紛紛轉型。
“目前,傳統(tǒng)的大宗交易商開始轉型做撮合交易,尋找標的、建立大宗股票池,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成為市場上的主要接盤方,部分私募基金也成為大宗買方。”上海知名的大宗交易機構錦臻資產(chǎn)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顯然,大宗交易市場的投資機會正從折價套利回歸到中長期價值投資。
“一方面,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等本來就要建倉買入股票,而通過大宗交易的打折優(yōu)勢,在看好的區(qū)間內買入,降低建倉成本,持有半年以上更不是問題。另一方面,本身持有這只股票,利用大宗交易換倉,很輕松就能拿到10%-15%的利潤。目前國內大部分接鎖定期大宗的,都是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等機構。定增投資能力和股票研究能力成為做好大宗交易投資的基礎能力。”上述負責人表示。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專戶投資負責人表示,經(jīng)過近兩年時間,大宗交易市場已經(jīng)愈發(fā)成熟,成為資本長期配置的一個重要渠道,參與機構越來越市場化。包括公募基金、券商資管以及頂級資本,例如王國斌的君和資本,已經(jīng)紛紛將大宗交易市場作為重要的配置工具,買入標的時先看看大宗交易市場有沒有折扣。
“第一,大宗市場的價值發(fā)行功能得到體現(xiàn),大票的流動性遠遠好于小票,有的甚至溢價成交;第二,參與機構更加市場化,部分大型券商有專門的部門做撮合交易。”上述負責人表示。
大宗市場日趨成熟的背后,成交額和市場流動性卻遇冷。
券商中國記者統(tǒng)計了近一年來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情況,從數(shù)據(jù)來看,相較減持新規(guī)前,大宗交易市場的活躍度有顯著走低的趨勢,尤其是2018年10月、2018年11月、2019年1月,月度成交額跌至僅200億、235億元、234億元,近一年有6個月的成交額低于300億元。
總體來看,近一年來平均月度成交額為320億元,而減持新規(guī)實施前的2016年,平均的月度的成交額高達601億,即與新規(guī)前相比,大宗交易的成交額接近腰斬。
2月,大宗交易終于有所回暖,單月成交額達到499億元,創(chuàng)下近一年來的新高。與此同時,大宗交易的折價率也迎來顯著上升,2月平均折價率升至-6.33%,創(chuàng)下近一年來新高。
“流動性不足成為目前大宗交易市場的現(xiàn)狀。現(xiàn)在10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要想走大宗交易,基本上找不到接盤資金,50億以下的公司那就難上加難,市場幾乎沒有了流動性。”上海一家大宗交易商告訴記者。
(券商中國 許孝如)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