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wǎng) 2013-04-25 08:24:03
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fā)自上海
因做空安然獲利而聞名的做空大師查諾斯(Jim Chanos)近日將目標對準中國。近期披露的一份19頁的PPT顯示,查諾斯表示對中國信貸激增所推動的繁榮表示擔憂,并稱房地產已經供應過剩出現(xiàn)泡沫,并指出企業(yè)成本上升、影子銀行等問題的嚴重性。
據(jù)悉,查諾斯已經在香港市場大舉做空中國建筑業(yè)、礦業(yè)、銀行業(yè)股票。
近期,查諾斯透露,他的團隊已經潛入中國,經常往返中美,并稱要知道中國的全局,不能只去北京、上海,還會去天津、西安等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際炒家索羅斯近期也提出了自己的中國方法論,認為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發(fā)生硬著陸,但并不是很嚴重。同時,也有其他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資源處理問題,可避免出現(xiàn)嚴重的金融危機。
查諾斯高調看空中國
2009年初,查諾斯在研究礦業(yè)公司時,開始關注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并開始做空中國房地產公司、建筑商、銀行和大宗商品公司。他曾宣稱,“這是我們最好的做空買賣之一”,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超過迪拜1000倍,甚至更嚴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年4月5日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查諾斯稱,中國金融危機勢必發(fā)生,只是早晚的問題。他并且列舉了中國經濟的若干問題。如投資回報率遞減、信貸擴張推動的虛假繁榮、影子銀行“龐氏騙局”、居民住房購買力較弱等問題。
查諾斯稱,2012年中國新增信貸增長10%至8.2萬億元,預計2013年新增借貸將繼續(xù)上升。銀行的壞賬準備金不充分,社會融資中影子銀行快速增長,使得控制系統(tǒng)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困難。
查諾斯還指出,影子銀行包括地方政府融資、信托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增幅達66%,這類表外產品吸收了大量的居民儲蓄,隱藏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真實數(shù)據(jù),投資去向不明,投資者們預期產品高收益同時又想要低風險。個別銀行違規(guī)代售理財產品等暴露了這類產品的風險,給監(jiān)管部門敲響了警鐘。
查諾斯表示,城鎮(zhèn)化成了看多中國的人最后的庇護所。為實現(xiàn)80%至85%的城鎮(zhèn)化目標,樂觀看法是6億人口要遷徙,促進消費,對服務業(yè)的需求增加,不過他預測,僅有2.5億人口有可能遷徙,城鎮(zhèn)化拉動經濟的作用將遠低于外界預期。
此外,查諾斯還列舉了中國房地產供應過剩、居民住房實際購買力不足等問題,結論是中國的金融危機已經開始,多米諾骨牌已經開始倒塌。
查諾斯的觀點此前曾遭到羅杰斯、羅奇、比格斯等人的批評,稱他甚至都沒有去過中國。
不過,最近在接受國內某門戶網(wǎng)站專訪時,查諾斯指出,他的團隊已經潛伏中國,經常往返中美,并稱要知道中國的全局,不能只去北京上海,“只去北京上海就像金融危機時只看倫敦和紐約,這些城市不會是問題所在”,他的團隊會去天津、西安等地。
專家稱中國有資源解決問題
對比4月10日索羅斯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的中國方法論,索羅斯對中國的看法則相對樂觀。索羅斯表示中國某種程度上硬著陸已經發(fā)生,但并不是很嚴重。他認為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資源處理問題,避免出現(xiàn)嚴重的金融危機。
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李煒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認為,中國經濟不可能再出現(xiàn)12%~14%的增速,但7%的增速仍然能持續(xù)5~10年,5年以后增長的可持續(xù)性取決于經濟能否有效轉型,但短期內宏觀經濟仍會保持高速增長。
李煒認為,解決中國高房價的問題需要靠抑制投機、增加供給,房價是否會大跌取決于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單一房地產問題造成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有30%甚至更高的首付比例要求,加之中國房地產市場金融相關衍生品不足,使得中國出現(xiàn)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至于銀行壞賬,李煒認為中國銀行的壞賬率低于1%,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5%~6%的平均水平。壞賬問題同樣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宏觀經濟硬著陸導致的各個行業(yè)受沖擊,才會影響銀行壞賬水平,單一的房地產問題造成銀行壞賬的風險不大。
城鎮(zhèn)化方面,渣打銀行研究認為,城鎮(zhèn)化并非總是圍繞房地產、工資增長、產業(yè)升級都要做相應配套,城鎮(zhèn)化會帶來鼓勵消費和服務產業(yè)的指出增加,目前城鎮(zhèn)人口平均消費是農村的3倍,城鎮(zhèn)化帶來的消費增長空間較大。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政府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解決這類問題,不會出現(xiàn)類似西方的金融危機。不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成本。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