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7 21:04:12
5月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閉幕。本屆文博會匯聚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280家機構參展,展出文化產品超12萬件,總參與人次達220多萬。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qū),60余家AI企業(yè)參展,通過AI全應用場景呈現等方式打造全新文化體驗。此外,文博會還策劃了多項促交易措施,現場簽約項目達41個。
每經記者|趙景致 每經編輯|楊夏
5月26日,為期五天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yè)第一展”,文博會不僅是展示我國文化最新成果的“超級窗口”,同樣也是促進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國際文化貿易“對接橋梁”。文博會組委會數據顯示,本屆盛會匯聚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280家機構參展,展出文化產品超12萬件。
交易是展會的生命力所在?!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從科技產品到非遺項目,再到黃金珠寶,多家參展公司及個人拿到了訂單。此外,為增加產品IP(具有商業(yè)價值和可開發(fā)性的創(chuàng)意內容)附加值,本屆文博會還開展了多場IP打造和知識產權保護發(fā)布會,助力中國企業(yè)講好產品故事。
“展會規(guī)模、展商數量、國際參展商及采購商數量均實現新突破。”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表示,主會場、分會場、各相關活動點總參與人次達220多萬,主要指標較上屆均大幅度增長。
據悉,本屆文博會以線下為主、線上同步的方式舉辦,設置8個展館,總展覽面積達16萬平方米。共有6280家機構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展,比上屆增加265家。
此次文博會的創(chuàng)新亮點和最大看點莫過于AI(人工智能),以及“科技+文化”場景的極致展現。
記者注意到,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qū),且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領域“常青頂流”企業(yè)和“破圈新秀”企業(yè)參展,通過AI全應用場景呈現、AI科技演出、AI共創(chuàng)互動等創(chuàng)新方式打造全新文化體驗。
每經記者在文博會現場看到,人形機器人展區(qū)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如一款名為“夏瀾”的機器人,外觀接近真人,且擁有能展現豐富表情的“百變人臉”,被眾多參展者“圍觀”。眾擎機器人還召開了機器人“格斗賽事”發(fā)布會,將觀眾對AI的“未來想象”推向高潮。
不只機器人,靠科技“出圈”的還有各種傳統文化:在河南展區(qū),戴上VR頭顯,敦煌莫高窟的細節(jié)“觸手可及”;湖南展團“摩崖石刻數據庫”用數字技術修復石碑文字,讓沉寂千年的石刻煥發(fā)新生??凑怪?,參展者甚至還能喝一杯機器人手沖的咖啡,做一次AI機械臂的理療??“科技+文化”作為文化產業(yè)新的發(fā)展趨勢,在這屆文博會上得到充分體現。
交易是展會的生命力所在。本屆文博會緊緊圍繞做優(yōu)做強交易這一關鍵硬實力,特別策劃了22項促交易措施,通過場景、通路、服務三方面再升級,實現交易環(huán)節(jié)的全面擴容、全鏈賦能、全程無憂。
記者注意到,在5月25日舉行的文博會文化產業(yè)招商會暨合作簽約儀式上,多地政府組團參展,企業(yè)現場推介,推介項目數達35個,現場簽約項目達41個,總成交額再創(chuàng)新高。“據統計,共展出文化產品12多萬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yè)投融資項目在現場展示與交易。”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表示。
“來了能拿訂單”、消費迎來熱潮成為不少文博會參展商的共識。據媒體報道,上海氦豚機器人科技公司創(chuàng)始人韓兆林攜今年升級的咖啡機器人再次亮相文博會,開展三日,已累計收獲來自國內及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多筆大單。
除了科技產品大放異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項目亦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如非遺項目蜀繡的四川資陽市級傳承人陳紅英,帶來了《千里江山圖》《旭日東升》兩幅作品,向往來客人展示蜀繡技藝與文化。據介紹,陳紅英已獲得近百位意向客戶,還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組織邀請她參展、銷售。黃金珠寶方面,在本屆文博會特力珠寶文化產業(yè)園分會場,特力公司管理人員公開表示,預計交易額將有超過20%的提升。
本屆文博會還就IP打造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問題開展多場發(fā)布會進行探討,以提升國內企業(yè)產品IP附加值、激勵產品創(chuàng)新、鼓勵國產商品“走出去”。
為聚焦IP經濟與文旅融合的前沿趨勢,2026年第23屆世界文旅產業(yè)博覽會、2026年世界IP經濟發(fā)展大會暨全球IP授權博覽會發(fā)布會在13號場館舉行。會后,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常務理事王照云對記者表示,中國很多優(yōu)秀的企業(yè)、優(yōu)秀的產品,如果沒有跟IP融合,就比較難進入歐美市場,“中國企業(yè)應該想辦法講好中國故事,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產品是值得信賴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