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7 23:27:21
每經評論員 胥帥
6月27日,拿到5G牌照三年后,中國第四大通信運營商中國廣電5G試商用正式啟動。中國廣電官方網站當日正式上線,用戶可在官網辦理5G套餐等業(yè)務,中國廣電192號段面向公眾放號。套餐價格最低38元,最高為588元。
新店開張,來賓打折,這是國人做生意的老套路,中國廣電也不例外。比如,中國廣電158元套餐含60GB國內流量,單位流量價格比中國移動128元的30GB,中國電信169元的40GB低。
固然,中國廣電開業(yè)大酬賓的價格優(yōu)勢可以起到吸引新用戶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有多大,難以預料。
一方面,中國廣電可以打折,競爭對手也可以打折,只要在成本區(qū)間,“價格戰(zhàn)”就沒有門檻。就像中國移動128元購買30GB的套餐,也享有89.6元的七折優(yōu)惠。在這樣的價格競爭面前,中國廣電難言絕對優(yōu)勢。另一方面,截至5月末,三大運營商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6億戶,比上年末凈增1966萬戶。中國廣電要從中搶份額,這并非易事。畢竟成本不是用戶換號的唯一考慮因素,換號還有號碼習慣更迭、通訊錄轉換等磨合成本。
中國廣電作為新進入者,降價酬賓,這是增加消費者剩余的好事。但要真正增加消費者剩余,光靠降費還不夠,還需要資費透明、流量計算公開、套餐選擇更加自主等更有力度的舉措。畢竟,中國手機用戶苦“流量消費”久矣,亟需真正符合需求的性價比產品。
第一,盡管各大運營商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套餐,但總體以“流量加話費”為主,且二者無法轉化。比如中國廣電588元套餐含398GB國內流量、1600分鐘國內通話。按照一個月30天計算,購買該套餐的用戶需要每天撥打接近1個小時的電話。有微信等可視頻、可語音的更優(yōu)通話手段,有多少用戶會通過運營商每天打1個小時的電話?由于流量和通話語音無法相互轉換,這就難免會造成套餐浪費的狀況。中國廣電應該再思考套餐使用的合理性,增加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第二,運營商要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中國廣電要拒絕流量包的“文字游戲”。不僅5G,在3G、4G運營初期,運營商也會推出各種特惠活動,比如無限流量卡等。然后套餐推出后再看,各大運營商頗有點“三分鐘”熱情的感覺。比如,中國移動的無限流量服務,實際上仍然有限制。由于卡住流量閾值,無限流量應用場景很少,很難給予消費者高效體驗。有趣的是,該運營商還推出了流量加速包,儼然是一種服務兩次消費。
第三,相比降費,運營商需進一步透明流量資費過程,不僅要杜絕“明5G實4G”的偷換概念,還要防止偷跑流量的現(xiàn)象。過往也有媒體報道,消費者莫名其妙被偷跑流量,出現(xiàn)單月上千資費的古怪案例。盡管運營商推鍋給后臺軟件,但運營商更有責任當好流量把關人。對于通過降4G網速迫使消費者轉投5G套餐的行為,更應堅決杜絕。
總而言之,中國廣電入局5G,不能只抱有“三分鐘”熱情,而是真正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fā),理解消費者需求,去除流量資費的頑疾,最后才能真正拿到屬于自己的那塊蛋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