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26 08:41:41
“楊絳先生一走,為那個時代的精英徹底的畫上了一個句號”。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于北京協和醫(yī)院病逝,《今日頭條》為她作出了上述的注解。
每經編輯 柴剛
每經記者 李菲菲
“楊絳先生一走,為那個時代的精英徹底的畫上了一個句號”。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于北京協和醫(yī)院病逝,《今日頭條》為她作出了上述的注解。
除了愛人錢鐘書口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更多人眼中楊絳先生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楊絳先生屬于精英文化的時代”。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在石川看來,以楊絳先生為代表的一眾知識分子恰好處在中國文化重新啟蒙的階段,對經典高雅文化的堅守是其守望家園的寄托,“當現實無法適從時,文化是精神食糧”。石川表示。
堅守的背后是漫長的寂寞,“百歲楊絳,每天讀書寫作不止,晚上一點半就寢,早上六點半起床,中午休息兩小時。吃得很清淡。”曾有媒體如此撰文。然而孤冷背后,楊絳先生的堅守仍舊遭到了世俗的挑戰(zhàn)。2013年,一批總量逾百件的錢鐘書及其家人的信札、手稿亮相拍賣會,時值102歲的楊絳發(fā)表公開信并聘請律師發(fā)函。對于此舉,《北京青年報》稱其“何嘗不是對文化底線的一種堅守”。
大眾文化時代,當藝術被金錢量化,受到挑戰(zhàn)的又何止楊絳先生?日前,年過60的制片人方勵為宣傳《百鳥朝鳳》的驚天一跪再度引發(fā)市場對經典文化扶持的討論,誰去堅守?該如何堅守?經典文化如何在高度市場化的燒殺掠奪中生存?在石川看來,機制的成熟、市場的培育缺一不可。“單就影視市場來講,我認為更多的還是要從文化機制上找原因,一個成熟頂層設計是優(yōu)秀文化存活的基礎”石川認為,設定一個規(guī)則規(guī)范十分重要。除了機制建設外,伴隨著市場發(fā)展的逐步成熟,分眾化市場也必不可少。“中國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雜燴’,市場太過于單一,使得小眾文化無立足之地。”石川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