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3 01:42: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岳琦 江然
◎每經記者 岳琦 江然
四川水能資源豐富,是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清潔能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基地。但隨著大型水電站不斷建成以及電力需求的低迷,四川水電的消納成為多年的難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住川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案《關于建立水電消納保障機制促進四川水電有效消納的建議》(以下簡稱《消納建議》)認為,2015年,四川調峰棄水電量達102億千瓦時;預計2016年富裕水電約300億千瓦時,“十三五”期間還將逐步增加到450億千瓦時,四川水電棄水將進一步加劇。
今年的豐水期即將來臨,四川仍將面臨“棄水”困局?!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剑f(xié)委員提案中表示,建議相關部門盡快批準第四條特高壓將鹽源作為四川起點。川渝電網第三通道因具體建設方案分歧至今未開工建設,建議盡快協(xié)調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川渝電網第三通道工程規(guī)劃多年,電網方面傾向采用1000千伏降壓運行方案,但國家能源局則要求按500千伏交流方案推進。從國家能源局公布的信息來看,2013年初,該工程方案就開始各方論證協(xié)調,建成后對緩解四川棄水效果明顯。
棄水加劇 外送工程存分歧
作為水電大省,四川已經連續(xù)多年被“棄水”問題困擾,而且棄水量正逐步劇增。
數(shù)據顯示,2013~2015年間,四川電網水電“棄水”電量連年增加,分別為26億、97億、102億千瓦時。
2015年,四川水電“棄水”電量首次超過百億度。四川省水電發(fā)電量大概占總發(fā)電量的70%,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而“棄水”是指電站讓本可以用于發(fā)電的水流走。
上述《消納建議》提出,預計到2020年底,水電裝機容量達860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達3800億千瓦時。未來幾年內,四川大崗山(260萬千瓦)、長河壩(260萬千瓦)、猴子巖(170萬千瓦)等一批大中型水電站將陸續(xù)投產。隨著水電開發(fā)的不斷深入,四川水電消納也面臨較大困難。
一邊是供給側的集中投產,而另一邊是需求側的逐漸低迷。《消納建議》指出,全國各省用電增長大幅減緩,用電需求有所減弱,受電端地方政府接納外輸水電意愿不強,四川水電外送消納難度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棄水”的直接原因還在于電網建設與電站建設的不同步,限制了“西電東送”的能力?!断{建議》也認為,“外送通道建設滯后,外送能力不足,水電棄水逐年增加,矛盾十分突出。”
作為一項水電外送的重要工程,川渝電網第三通道的意義頗為明顯。在解決“棄水”問題的建議中,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案表示,川渝電網第三通道作為雅安到武漢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替代工程,對解決四川水電送出問題十分重要,各方對其建設的必要性已達成一致意見,但因具體建設方案分歧至今未開工建設。
建議能源局電網協(xié)調一致
四川水電“棄水”問題幾乎成為每年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
國家能源局官網披露的文件顯示,2015年就曾有人大代表提出類似建議,特高壓等能源輸送通道問題一直是關注的焦點。
上述《消納建議》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建議將水電納入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支持四川清潔能源在全國優(yōu)化配置;另一方面,具體建議“加快川渝第三通道和第四條特高壓建設”。
國家能源局披露的文件顯示,2013年,國家能源局就開始對川渝第三通道進行核準評估,中咨公司評估意見推薦建設川渝第三條500千伏輸電通道。為推動該工程進展,國家能源局還專門印發(fā)文件督促電網公司開展工程前期工作。
2015年下半年,國家電網公司又向國家能源局上報川渝第三通道按“雅安-內江-銅梁1000千伏降壓運行方案”開展前期工作的申請。但最終國家能源局根據專家咨詢座談會和評估意見,決定“繼續(xù)督促電網公司抓緊按500千伏交流方案開展。
而面對日益加劇的“棄水”問題,川渝第三通道在各方協(xié)調中,至今未能開工建設。
“建議國家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盡快協(xié)調一致意見,促進項目早日開工,緩解四川水電棄水壓力。”上述《消納建議》提出。
對此,記者未從國家電網方面獲得回應。今年2月底,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該公司將繼續(xù)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消納四川富余水電,“十三五”期間,該公司計劃投資2000多億元用于建設四川電網。
而國家能源局2015年5月披露的“水電基地棄水問題駐點四川監(jiān)管報告”顯示,如川渝第三通道加快建設,在2016年汛前投產,預計還可減少棄水電量約40億~53億千瓦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