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3 01:18:31
成都地產江湖在“變”與“不變”之間來回拉扯,背后卻是不同開發(fā)模式的競賽。在樓市均利時代,剛需產品、高周轉模式仍是當前絕大多數房企的制勝法寶。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fā)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fā)自成都
2013年底,保利地產率先宣布成都公司銷售額過百億,標志著成都房企競爭進入“百億時代”。
歷年來,成都樓市銷售“龍虎榜”都是一個重頭戲,讓那些試圖占據制高點的品牌房企繃緊了神經。2010年,央企保利地產一舉發(fā)力,讓雄霸成都樓市7年之久的藍光地產丟掉了“頭把交椅”。時隔3年,藍光地產反攻,競爭者如綠地集團等開始虎視眈眈,成都樓市硝煙再起。
誰才是年度真正的王者?成都地產江湖在“變”與“不變”之間來回拉扯,背后卻是不同開發(fā)模式的競賽。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當前全國品牌房企各梯隊之間的門檻不斷提高,競爭異常激烈,房企跨界蔚然成風,多產品線似乎成為其規(guī)避風險的一大策略。但在樓市均利時代,剛需產品、高周轉模式仍是當前絕大多數房企的制勝法寶。
“從事房地產業(yè)這么多年,我從沒見過成都樓市競爭如2013年激烈!”近日,成都房地產一位資深觀察人士感嘆道。
仲量聯行2012年初的報告顯示,成都成為“1.5線”城市(注:1.5線城市源于房地產統(tǒng)計研究機構的分類方式)領跑者。2013年底,成都榮膺“新一線”城市之首,眾多房企巨頭感到振奮,在大好機遇面前,競爭激烈自不待言。
早在2013年11月初,藍光地產就對外宣稱前10個月銷售額125億元,要沖擊成都樓市年度銷冠。業(yè)內人士稱,3年前,被保利地產一舉奪去成都樓市銷冠的藍光地產,此次要打翻身仗。
不過,從2013年5月啟動6000套房源的“三房月”,到6月啟動6大別墅項目的“高端月”,保利地產應對自如。2013年12月底,保利地產宣稱將蟬聯成都樓市四連冠。
事實上,2010年,保利地產能夠成為成都樓市年度銷冠,與其在成都的厚積薄發(fā)不無關聯。早在2008年,保利公園198項目完成拿地、開工和銷售,實現了5億元的銷售業(yè)績。
前不久,保利地產成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章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保利進入成都時,政府提出‘198’概念,只有我們在做,其他房企沒做,后來也只有我們做出來了。”
2009年,成都保利取得保利金香檳、保利心語、保利花園和保利中心4個市區(qū)項目,完成了成都樓市布局,當年底斬獲29億元。自2010年開始,成都保利開始領跑成都樓市,連續(xù)3年蟬聯成都銷售冠軍。
然而,競爭者如綠地集團一直虎視眈眈,尤其是名震蓉城的468超高層項目,已成為綠地集團在成都站穩(wěn)腳跟的一個獨門秘籍。2013年底,綠地集團對外稱,其西南事業(yè)部首次突破百億,尤其是在成都斬獲頗豐。
在成都品牌房企赤膊上陣、貼身肉搏的白熱化競爭之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研發(fā)現,這其實是本土房企、海外房企、央企等不同開發(fā)模式的實力賽跑,與房企之間的業(yè)績爭霸相比,其開發(fā)模式更值得關注。
“房地產企業(yè)發(fā)展道路很多,模式也有很多,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包打天下,關鍵在于敢不敢走自己的路。”早在3年前,成都某房地產媒體從業(yè)者面對當時即將變換“霸王旗”的成都樓市格局如是表述。
四川本土房企的剛需模式
高周轉+中利潤 主打民生產品
“四川藍光集團近兩年發(fā)展迅速,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不少項目從拿地到開盤,要求三個月完成,你們可敢想象?!”接近藍光地產高層的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嘯天在2013年的一篇微博中說道。
跨年之時,陳嘯天在另一篇微博中再次提及,“藍光地產的節(jié)奏:拿地后3個月開工,4個月開盤,開盤當天去化率60%,1年內實現項目正現金流。”
此言并非空穴來風,對于“3461”戰(zhàn)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藍光地產獲取的一份內部材料得到了準確答案。
前述材料援引公司總裁助理吳廿在參加平安信托PE投資年會時表示,“我們不是簡單地要求時間,而是用精細化的管理來實現。第一,產品標準化,有利于快速完成報規(guī)報建、開工手續(xù);第二,與合作伙伴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他們能根據藍光規(guī)劃提前做好準備;第三,公司推行信息化建設,公司領導能遠程直擊生產營銷一線,第一時間做出決策;第四,公司建立有清晰的考核體系。”
成都透明房產網的數據顯示,2013年藍光地產成都區(qū)域以112.94億元的銷售金額,成功躋身成都百億房企俱樂部,并登上成都區(qū)域2013年度銷售金額冠軍席位。藍光地產集中代表了當前四川本土一批房企“絕地反擊”的典型特征。
2010年以前,藍光地產曾有7年連續(xù)穩(wěn)坐成都樓市“頭把”交椅。早些年,像藍光、置信等一批本土房企憑借地緣、資源優(yōu)勢,一度偏安西南。不過,市場沖擊來自全國推行的土地招拍掛制度,外來房企大鱷盡展雄風,本土房企漸失優(yōu)勢。
前述資料援引藍光地產另一高管在參加上述同一會議時表示,2011年藍光地產進行戰(zhàn)略調整,提出了迅速規(guī)?;陌l(fā)展思路,策略為“高周轉+中利潤”,聚焦民生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掌握的藍光地產另一份內部資料中,藍光地產將龍湖、恒大等房企作為學習典型。2013年初,藍光地產首次對外拋出“9年銷售千億”的宏偉目標,試圖打造“中國藍光”。此后,藍光頻繁征戰(zhàn)成都、重慶、長沙、青島、杭州、無錫、北京、昆明等10多個中心城市拿地,耗資百億左右,其中不乏高溢價地塊。
目前,藍光地產COCO系列快銷產品除了成都本土之外,不少已經在新進駐城市鋪開。“主流民生產品是公司產品結構中的重點。民生地產不是經濟適用房,而是通過對戶型進行合理調整,最大化滿足使用功能和需求。”前述資料援引藍光地產另一高管的表述。
全經聯四川分盟秘書長何良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藍光所推出的COCO產品多數是50萬~60萬元,為70平方米左右的小套三,極大地滿足了主流市場需求。”
除了藍光地產,四川本土的國嘉地產、藍潤地產等開始持續(xù)發(fā)力,尤其是國嘉地產2013年備案銷售金額突破24億元,銷售面積25萬平方米,成功躋身成都樓市前20強。
值得注意的是,國嘉地產在高周轉模式之下,攜手中渝置地(01224,HK,中渝置地持股51%,但不參與具體開發(fā))合作打造的“逸家系”剛需住宅、別墅等產品,已成為成都樓市的知名品牌。
不過,同樣號稱“現金為王”、“高周轉”的萬科等全國品牌房企,2013年在成都業(yè)績有所倒退。萬科地產成都公司營銷策劃部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萬科近兩年拿地主要集中在2012年底及2013年初,2013年前期主要是清理余盤,但真正出貨已經到年底了。
何良栩指出,萬科成都產品線并沒有很好地契合成都主流人群,尤其是精裝修房價格要高于市場均價。成都作為1.5線城市,有它的特殊性,既不同于一線城市,也有別于二線城市,客戶心理也很難捉摸。
央企的全產品線模式
照單通吃 拉長產業(yè)鏈
背靠財大氣粗的央企保利集團,如今保利地產在成都樓市顯得游刃有余。
2013年底,保利地產率先對外宣布成都公司簽約銷售120億元,成為彼時成都首個對外宣稱突破“百億”的央企地產區(qū)域公司。成都透明房產網數據顯示,保利地產備案銷售金額為104.6億元,銷售面積突破130萬平方米。而在2012年的財務報表中,成都保利簽約銷售金額才85億元,在80億~90億元這個區(qū)間,保利地產曾徘徊了3年。
同樣是央企,中海地產2013年成都的銷售金額只有29.4億元,銷售面積已跌出前20強,不超過24.5萬平方米。
公開資料顯示,自2005年開始到2007年,中海地產曾在成都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前三甲,銷售額一度突破30億元,連續(xù)三年榮膺四川房地產綜合實力第1名。2009年,成都中海成為屈指可數的40億元俱樂部成員,到2012年突破了73億元。
熟悉中海地產的成都某房地產機構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成都中海的中高層離職很多。據記者了解,成都中海營銷策劃部一名經理,如今已經跳槽到成都另一家房企。
在前述成都地產機構負責人看來,成都中海目前已經基本放棄了剛需路線,獨走高端市場,城南70萬平方米商業(yè)也是高比例持有,資金鏈已經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保利地產何以能夠持續(xù)領跑成都樓市?答案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保利以領跑成都的五大產品線一度讓成都地產圈為之震撼,而五大產品線分別為剛需首改線、商業(yè)線、別墅線與城市豪宅線。
除了剛需、高端產品之外,保利地產高調發(fā)力商業(yè)地產。保利地產早在2013年前成立成都保利商業(yè)運營中心,彼時商業(yè)比例全面增加至30%。
吳章焰曾表示,做企業(yè)一定要有規(guī)模,長線做幾個,中線做幾個、短線做幾個,長、中、短線要搭配來做,保利要打造的是整合資源平臺。
在全產品線之外,保利地產開始積極構筑“全產業(yè)鏈”戰(zhàn)略,布局以住宅為主,商業(yè)地產、養(yǎng)老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和產業(yè)地產相關多元化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公司未來將有6~7個復合地產項目亮相,形成產業(yè)孵化效應。“未來保利要讓地產反哺旅游產業(yè)、養(yǎng)老產業(yè),形成造血功能,充分拉長產業(yè)鏈條。”吳章焰說。
不過,國內某投資管理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養(yǎng)老地產僅是租賃還可以,但如果對外銷售,除了房企賺快錢之外,哪些人該買,什么年齡段的人能買,后期管理由誰來負責,還是一筆模糊賬。”
此外,央企巨頭中鐵建地產在成都也不甘示弱。自2010年入蓉以來,傳聞中鐵建首個地產項目“果殼里的城”開盤勁銷3億元,曾經是成都銷冠。2013年,中鐵建在成都銷售攬金28億元,銷售面積34.5萬平方米,分別躋身成都樓市前15名、前12名。
同時,野心勃勃者也如中鐵建地產,2013年先后將東2.5環(huán)、東3環(huán)、大源錦城湖的3宗優(yōu)質地塊收入囊中,其中部分地塊溢價率不低。到2013年底,中鐵建地產在成都正式啟動“城市綜合價值運營商”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發(fā)布了從精致剛需產品線到高端精裝產品線,從單一住宅到城市綜合體的品牌戰(zhàn)略布局。
海外房企的大盤模式
慢開發(fā)+高回報扮演“城市運營商”
10年前,和記黃埔地產首次進入成都,耗資21.3億元一舉斬獲成都城南上千畝的“巨無霸”地塊,自此拉開了港資房企進軍成都樓市的序幕。
隨后,九龍倉、恒基兆業(yè)、新鴻基地產、新世界地產、華人置業(yè)、信和集團、瑞安房地產、香港置地等香港地產大鱷齊聚成都,為成都房地產帶來有別于內地地產開發(fā)的港派風格。
據成都某房地產機構統(tǒng)計,目前除上述港資房企之外,還有美國鐵獅門、新加坡仁恒置地、韓國樂天集團等20多家海外巨頭扎堆成都。
不過,截至目前,在成都的海外房企中,港資最為典型。“香港企業(yè)對內地大勢的判斷很謹慎,進入一個城市要觀察很久,一旦認準了某些地塊,拿地風格是很彪悍的,但項目開發(fā)節(jié)奏相對較慢,很低調。”何良栩表示。
成都透明房產網透露,和記黃埔2013年在成都備案銷售面積約37.2萬平方米、銷售金額40.4億元,也成為唯一進入前10強的港資房企。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單盤備案銷售面積與金額排名中,該房企旗下的“南城都匯”項目分別以27.1萬平方米、33.9億元,名列第1位。
這意味著,僅1個“南城都匯”項目的銷售金額與銷售面積,已分別占了和記黃埔成都總業(yè)績的83.9%、72.8%。
實際上,“南城都匯”項目正是和記黃埔進入成都的首個項目,占地面積1036畝,緊鄰新的成都行政中心,從2005年首次正式亮相以來,已有接近10年開發(fā)歷史。
不過,圍繞這個大盤項目,曾有“隱形囤地”之說見諸報端,和記黃埔也因此被指“坐地溢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和記黃埔有關內地房地產項目開發(fā)的諸多報道中,曾經頻頻曝出“被指捂地”等內容。
除了南城都匯之外,和記黃埔2005年曾以3.47億元在成都市溫江區(qū)拿下560畝的大型高端項目,至今仍有個別樓盤在售。2013年,中鐵信托發(fā)行的一款應收債權信托產品透露,所募資金將用于成都市新津縣花源鎮(zhèn)建設項目,而此項目的運作者除了隆鑫地產之外,和記黃埔也身在其中。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9年,和記黃埔的一名高管在新津縣房地產項目推介會上曾表示,“作為外資企業(yè),想開發(fā)的是具有比較完善、配套的大項目,所以大項目對外資開發(fā)企業(yè)會較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和記黃埔青睞大盤開發(fā),欲扮演 “城市運營商”的角色。
2006年8月,一貫堅守長線思維的新世界中國地產在成都掀起“造城”模式,成功啟動城南首個超千畝大盤“河畔新世界”項目,總投資超過百億元。
2013年底,新世界地產成都地區(qū)總監(jiān)黃思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開發(fā)的河畔新世界占地1600余畝,總開發(fā)量達300萬平方米,可供多年開發(fā)。未來如果有好的投資機會,公司也會繼續(xù)拿地開發(fā)。
香港信和集團位于成都市迎暉路366畝“地王”項目,早在2007年已經拿下,但真正啟動還是2010年,此后兩年里一直銷聲匿跡,到2013年才浮出水面。
同樣是2007年,九龍倉曾經豪擲72.4億元巨資,一舉競得成都市中心最繁華的春熙路僅有82畝的稀缺土地。直到2014年1月14日,這個巨型商業(yè)綜合體項目才正式開業(yè)。開業(yè)當天,九龍倉副主席兼高級常務董事李玉芳在成都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九龍倉追求完美,設計方案一直不斷地修改與完善。
“港資企業(yè)不缺錢,能耐住性子慢慢開發(fā),追求的是土地升值帶來的較高回報率。”亞太城市研究會房地產分會會長陳寶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內地房企不適合這么做,一個項目前期50%的部分都是不賺錢的,主要依靠高周轉快速回款,后期項目銷售及配套部分商業(yè)來賺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