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一级黄色大片,日韩在线第一区视屏,韩国作爱视频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青青草华人在线视频,国内精品久久影视免费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wǎng)首頁 > 頭條 > 正文

被美元牽著鼻子走 人民幣怎能不超發(fā)

2010-11-18 01:03:0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徐奎松

話題緣起

        本周,圍繞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對“貨幣超發(fā)43萬億元”計算方法的反駁,引發(fā)出貨幣超發(fā)一系列問題的廣泛爭議。

        中國貨幣超發(fā)是2008年以來的突發(fā)現(xiàn)象?還是長久潛伏的體制性問題?該如何改革我們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體制?針對這些問題,今天我們邀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銀行室主任吳慶、發(fā)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共同做深度分析。

貨幣超發(fā)  央行負部分責任

  NBD:針對日前有人提出人民幣超發(fā)43萬億,計算方式是M2減去GDP,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給予反駁。那么,我國存不存在貨幣超發(fā)問題?

        吳慶:張健華的說法是對的。用M2減去GDP得出的結論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張健華只是反駁了這種比較方法,并沒有否定人民幣超發(fā)。人民幣超發(fā)是長期存在的事情,并不是現(xiàn)在才出現(xiàn)。驗證人民幣超發(fā)的證據(jù)是,貨幣供應量M1和M2的增長速度,M0和M2每年都要比GDP高出很多。20多年來,我國的GDP每年平均增長10%,但M2的增長量接近20%。這是常年積累的數(shù)字,不是2008年以后突然造成的。

        張茉楠:驗證是不是出現(xiàn)貨幣超發(fā),就是M2比GDP,而不是“減”的概念。我國的M2高于GDP增長,是由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決定的。貨幣增速與GDP增長保持在多大才是合理的范圍?從存量看,我國的M2比GDP基本到了200%左右,而美國是60%,日本是100%,韓國及印度等新興國家都在超過80%左右。這說明,如果降低GDP,M2也應該同時降低。否則,就要出現(xiàn)滯脹。另一個問題也說明,我們利用貨幣效率很低,而沒有使用的貨幣就流入資本市場、大宗商品等領域,就要顯示出超發(fā)貨幣形態(tài)。所以,既然中國準備好了要經濟轉型,那么就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質的概念。

        NBD:央行要不要為此承擔責任?

        吳慶:我認為央行負有部分責任。央行在貨幣M0、M1、M2三個口徑里的權利選擇上,是能控制的,但控制份額卻是不一樣的。央行只決定M0里的貨幣供應量。M2是M0乘以一個乘數(shù)得出的總量數(shù)字,這個乘數(sh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yè)銀行、貸款人等因素匯集成的綜合影響。當然,央行也能影響這個乘數(shù),比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降低這個乘數(shù)。M2是廣義貨幣量,是由央行和全社會共同決定的。

體制不變  貨幣超發(fā)仍難免

  NBD:我們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體制存在什么問題?

        吳慶:先來看看我們的貨幣發(fā)行吧。在M0里,有77%的貨幣量是購買外匯儲備發(fā)行的。而對比來看,2001年以前還不到50%,1995年以前更低。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央行每發(fā)行100塊錢貨幣,77塊用于購買外匯儲備了。央行發(fā)行貨幣有兩個渠道:一是主動發(fā)放,給全社會提供流動性,M0是央行全部提供;二是被動發(fā)放貨幣,就是購買外匯儲備。

        在當前固定匯率加上強制結匯的貨幣制度下,只要外資進入外匯交易市場就得購買。這就是目前我國的制度規(guī)定,體制就是這樣,相當被動。我一直呼吁放棄這個制度。人民銀行的中心目標是不再干預外匯市場。如果不干預外匯市場就沒有必要發(fā)放人民幣了。M0是基礎貨幣,央行發(fā)放基礎貨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現(xiàn)在的外匯管理體制與匯率體制決定的。如果這兩個制度不改變的話,那么,貨幣超發(fā)的現(xiàn)狀就沒法改變。

        導致的嚴重后果是,現(xiàn)在中國央行發(fā)放多少貨幣,決定權很大程度上得看其他國家央行印多少鈔票。美國這次加印6000億美元,中國央行已經擔心有多少會流進中國了,因為進入多少,中國央行就得印刷同等的面額去購買。

        兩個制度起源于1994年,制定的依據(jù)是我們的經濟總量還小,算是一頭小熊,必須伏在美國這頭大熊上面一塊發(fā)展經濟。所以,制度不是外國強迫給我們定的,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定的。當年我就發(fā)現(xiàn)了貨幣超發(fā)的問題,央行能管住信貸,但管不住外匯儲備?,F(xiàn)在,我們也成了一頭大熊,再伏在美國背上,美國就感覺是負擔。如果美國趴到我們的背上,我們肯定不自由,因為我們的貨幣不獨立。所以,1994年的外匯體制當時很合適,到了2004年就不適合了,現(xiàn)在該取締了。

        不以盈利為目的,是任何國家央行的規(guī)定。但是,美英等國的央行都在賺錢,而且賺了很多,日本央行曾經虧損,現(xiàn)在不虧了。我們的央行是全世界最不賺錢的央行,一直在虧損,77%的貨幣就收不了鑄幣稅,僅有23%的收益。

        張茉楠: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美國已經把原先的美元本位制轉變到債務本位制。1994年到2009年,美國財政赤字累計5.19萬億美元,經常項目下的貿易赤字是6萬多億美元,這等于全球的國家為美國進行債務融資,美國進一步操控了其他國家的貨幣主導權。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占款就成為基礎貨幣的存貨渠道。特別是我們國家,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后,大部分的貨幣蒸發(fā)是因為外匯占款。

        從數(shù)據(jù)上看,近年來,我國外匯占款存量占基礎貨幣存量的比例  不  斷  提  高  ,2006年  達  到108.49%;到了2008年,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重快速上升到115.79%。而外匯占款的增量隨著貿易順差熱錢的不斷流入,外來的輸入型通脹和流動性成為我們國家流動性的主要來源,今年1~9月份,外匯占款的增量占據(jù)M2的50%以上。所以,我們目前用寬松的貨幣政策應對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所能起到的效果被大打折扣了。這個問題很嚴峻。

        現(xiàn)在全球有8.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新興國家占了50%,中國占外匯儲備總量的30%。美國掌控著貨幣“總閥門”,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就相當于央行與商業(yè)銀行的關系。所以,就我們國家而言,由于喪失金融自主權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應對流動性的操作空間越來越小。中國流動性過剩,短期內很難通過反周期和對沖模式解決,因為中國的流動性是結構性問題,長期以來金融配置效率很低,中小企業(yè)金融還十分缺乏,這是中國金融配置悖論。

改革體制  把通脹踢給美國

  NBD:有數(shù)字顯示,目前我國的M2是GDP的1.8倍,美國是0.6倍,日本、韓國大概是1倍左右。9月份,美國國內核心通脹率比去年同期只上升0.8%,維持在50年來的最低水平;而中國的通脹率10月份是4.4%,創(chuàng)25個月最高。這說明什么?

        吳慶:首先說明就是體制上的差距。中國、日本、德國是銀行主導型金融體制。美國是典型的金融市場為主導型的金融體制,英國跟美國接近。美國統(tǒng)計的是M3,數(shù)量很大,還有更廣義的貨幣。我們統(tǒng)計的是M2,M3就沒有什么好統(tǒng)計的。所以,僅拿M2與GDP比較得出的差距,盡管很大,但不能評價好壞。

        其次,反映著我們的貨幣政策十分寬松。通脹率的差距應該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并且應該考慮下一步如何調整的問題。為什么寬松?一是中國的貨幣政策不獨立,掛鉤美元為主的一籃子貨幣,我們就得跟著美元走,美國寬松我們就跟著寬松;二是我們的經濟刺激政策又進一步放開了貨幣寬松,等于雙寬松。

        另外,從機制上看,中國現(xiàn)在還是以國有企業(yè)、國有銀行為主。國有銀行發(fā)放貸款不計較后果,而國有企業(yè)和地方政府向銀行大量借貸,也不在乎將來能不能還貸的問題。在我看來,我們的銀行體制已經返回了改革初期,治理結構改革、公司制改革等已經取得的成果,一夜之間都沒了?,F(xiàn)在,銀行亂發(fā)貸款與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模一樣。

        NBD:有些問題沒引起大家注意,由于貨幣的極度寬松,引發(fā)出中美兩國的兩種幣值變動形態(tài)不同:美國濫發(fā)貨幣,結果是對外貶值、對內升值;中國超發(fā)貨幣,結果是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所以,同樣是超發(fā)貨幣,美國是有利于消費,中國是抬高物價、引發(fā)高通脹。今后,中國是不是還要繼續(xù)依靠銀行主導和超量貨幣的供應方式來推動經濟發(fā)展?

        吳慶:我想,是到該改革的時候了。轉變依靠銀行主導和超量貨幣的供應方式推動經濟發(fā)展,在中央文件里已經提出,要更多地依靠金融市場來滿足企業(yè)的資金需求。我們沒有提出要走美國的路,但要朝著他們的方向走。

        你說的兩種幣值變動所出現(xiàn)的讓人不可理解的情況,確實發(fā)生了,可以說是由貨幣幣值引發(fā)的兩種新趨勢,無論是決策者們還是學者們都應該反思。要改變這種反規(guī)律,我認為,改變匯率體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一旦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人民銀行立刻能夠實施“對外獨立”的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擁有更多政策工具控制國內的流動性,熱錢就不再是問題。另一方面,較高的人民幣匯率可以降低中國進口價格,抑制國內通脹。代價是提高美國的進口價格,但能把通脹的“皮球”踢還給美國。

        美聯(lián)儲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地一再量化寬松,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美國國內長期處于低通脹和低通脹預期的狀態(tài)。如果中國把通脹的“皮球”踢過去,會立即提高美國國內的通脹預期。反通脹的公眾會約束政府進一步地量化寬松。這是一條“圍魏救趙”的曲折路線。

對話嘉賓

吳慶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銀行室主任

張茉楠  發(fā)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lián)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